2022-04-15 11:30:32
紅網(wǎng)時刻新聞4月14日訊(通訊員 秦浩 陳學華 唐游光)眼下正值春耕春播的好時節(jié),東安縣各地農民紛紛搶抓春耕春種的有利時節(jié),積極開展春耕生產,通過工廠化集中育秧、機械化插秧等措施,為春耕生產添動力,助力春耕“加速度”。
在井頭圩鎮(zhèn)糧食生產萬畝示范片,農機手駕駛著數(shù)臺拋秧機在田間來回作業(yè),一株株秧苗從拋秧口均勻有序地拋灑在農田里,不一會就留下了一排排整齊有序、直立成行的秧苗。相對于傳統(tǒng)的手拋秧、機插秧,機拋秧具有操作簡單、作業(yè)高效、流程更科學等特點,通過“帶土移栽”的方式,不僅傷根少、返青快、分蘗早,而且節(jié)本又增效,受到種糧戶的歡迎。
井頭圩鎮(zhèn)山口鋪村支書張青山表示:“我們引導本村的種田大戶大力使用機械化作業(yè),這對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每畝收益,都是發(fā)揮了很好的效益。”
井頭圩鎮(zhèn)山口鋪村種糧大戶朱志成今年承包了村里260畝的稻田,原本還對翻耕農田、栽插秧苗而發(fā)愁的他,聽說本村在大力推廣機械化種田,他立馬聯(lián)系了村支書,及時解決了他種田的難題。
“今天我請了五個師傅、五臺翻耕機,這260畝基本上就是一天可以耕完。既節(jié)約了時間,又提高了工作效率。”山口鋪村種糧大戶朱志成滿意地說道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種糧戶的技術服務,精準落實各項補貼措施,助力全鎮(zhèn)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。”井頭圩鎮(zhèn)武裝部長唐奕祥說。
今年,東安縣以政府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、直播春耕新農具等形式推廣機械化插秧,支持和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全面參與全縣的糧食生產,為各地的農戶提供種育苗、聯(lián)耕聯(lián)種(收)、代耕代種(收)、土地托管、機械烘干、統(tǒng)防統(tǒng)治等農業(yè)社會化服務。
東安縣農業(yè)農村局黨組書記胡江峰介紹,2022年,東安縣共組織大型拖拉機322臺,插秧機448臺,投入春耕生產當中,早稻機耕率、機插率分別達到94.23%、39.23%,預計今年全縣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將達到80%。
近年來,東安縣加速推進水稻油菜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,不斷加大糧食生產機械化獎補力度,縣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對高速插秧機、有序拋秧機、糧食烘干機、植保無人機、現(xiàn)代化育秧設備等機具進行縣級累加補貼,努力降低農民種田的勞動力成本。
今年三月份,端橋鋪鎮(zhèn)種糧大戶胡師平,在逐年擴大種糧面積的同時,還投資180多萬元,興建起面積達6200平方米的集中育秧基地。
端橋鋪鎮(zhèn)集中育秧基地負責人胡師平表示:“我們集中育秧基地通過現(xiàn)代育秧科技,從播種、水肥管理到溫度控制均采用全自動化管理,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,讓村民種糧越來越輕松,也降低了育秧成本。”
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和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,東安縣牢牢守住“兩條底線”,突出抓好“四件要事”,大力實施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(zhàn)略,防止耕地拋荒和耕地非糧化,出臺《東安縣2022年發(fā)展糧食生產十條措施》,全面落實“早專晚優(yōu)雙季輪作”和“大豆玉米帶狀復種”生產辦點示范、早稻集中育秧、制止耕地拋荒、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各項措施和任務,確保全縣糧食生產穩(wěn)定發(fā)展,實現(xiàn)糧食增產、農業(yè)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東安縣政府副縣長周文表示,東安縣始終把糧食生產擺在“三農”工作的突出位置,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,堅持以“穩(wěn)面積、增產量、提質量”為工作目標,以“一保三化十措施”為工作方針,以實施“十百千萬”工程為工作抓手,壓實糧食生產責任鏈條,以“田長制”為抓手,落實“長牙齒”的耕地保護措施,牢牢守住耕地紅線,堅決治理耕地拋荒,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。通過實施農機疊加補貼政策,提高農業(yè)機械化水平,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,大力發(fā)展設施農業(yè),夯實糧食安全和農業(yè)豐收基礎。
今年,東安縣已完成春耕總面積36.84萬畝,其中早稻面積27.09萬畝,預計今年全縣糧食總產量將達到38萬噸以上,預計增產0.95萬噸以上。
來源:紅網(wǎng)
編輯:于婷婷